【社区矫正法宣传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社区矫正法》你了解多少?
社区矫正是完善刑罚执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项重要制度。我国社区矫正工作从2003年开始试点,2009年在全国全面试行,2020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社区矫正法》正式颁布实施。
什么是社区矫正?
社区矫正是与监禁矫正相对的一种非监禁刑罚执行方式,是指将符合条件的罪犯在社区内,由专门国家机关在相关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在判决、裁定或决定确定的期限内,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并促进其顺利融入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
社区矫正的法律依据
目前,我国社区矫正主要依据的法律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社区矫正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社区矫正法实施办法》。
社区矫正的适用范围
对被判处管制、宣告缓刑、假释和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依法实行社区矫正。
社区矫正的意义
01
体现司法文明:
减少监禁刑的弊端,给予轻微犯罪者改过自新的机会。
02
节约司法资源:
降低监狱关押成本,减轻社会负担。
03
维护社会稳定:
通过心理疏导、技能培训等手段,帮助社区矫正对象重建生活信心。
04
促进家庭和谐:
避免因监禁导致家庭破裂,保护未成年人成长环境。
社区矫正机构和职责
国务院司法行政部门主管全国的社区矫正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社区矫正工作。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和其他有关部门依照各自职责,依法做好社区矫正工作。人民检察院依法对社区矫正工作实行法律监督。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需要设置社区矫正机构,负责社区矫正工作的具体实施。
司法所根据社区矫正机构的委托,承担社区矫正相关工作。
社区矫正的工作流程
01
接收与宣告:
社区矫正对象到居住地司法所报到,履行入矫手续,明确关于报告、会客、外出、迁居、保外就医等监督管理规定。
02
制定矫正方案:
根据个人情况(如犯罪原因、心理状态、家庭环境等)制定个性化矫正计划。
03
日常监管:
定期报告,通过电话、书面或当面汇报思想动态与生活情况。定期到司法所报到。定期参加法治教育、心理辅导、公益活动等。
04
解除矫正:
期满后经评估合格,依法解除矫正。
对社区矫正对象的奖惩
对社区矫正对象的奖励包括表扬和提出减刑建议。
对社区矫正对象的处罚措施包括训诫、警告、治安管理处罚、撤销缓刑、撤销假释、对暂予监外执行的收监执行。
社区矫正需要社会支持
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依法协助社区矫正机构做好社区矫正工作。
社区矫正对象的监护人、家庭成员,所在单位或者就读学校:协助社区矫正机构做好社区矫正工作。
企业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志愿者等社会力量:依法参与社区矫正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为教育帮扶社区矫正对象提供必要的场所和条件,组织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教育帮扶工作。
有关人民团体:依法协助社区矫正机构做好教育帮扶工作。
共产主义青年团、妇女联合会、未成年人保护组织:依法协助社区矫正机构做好未成年人社区矫正工作。